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梨蟲害防治
梨瘤蚜 [ Aphanostigma piri (Cholodkovsky)]
屬同翅目根瘤蚜科,本為歐洲梨樹的害蟲,後來傳至中國大陸北方及日本、韓國等地,民國六十餘年才侵入台灣之新害蟲,目前全台梨園發生相當普遍,危害頗為嚴重。迄今之觀察,梨瘤蚜只見雌蟲,成蟲喜產卵於凹隙裂縫處,每雌蟲可產卵數為46~80粒,產卵成堆,卵期6~15天,孵化率甚高,幾乎均能孵化。若蟲有三齡期,若蟲發育期8~15天,成蟲壽命約18~30天,成若蟲均不喜強光。採果後殘存之蟲體多數遷移隱匿於樹幹或枝條之裂縫、樹皮下、壓枝用布條內及接穗膠帶內,部份則潛伏於花苞、芽鱗。果實受害後表皮變粗糙,被害處呈銹斑褐變而腐爛,被害果常因病菌之侵入引起第二次感染而致腐爛,甚至落果,影響產量及品質至鉅。低海拔地區以成蟲、若蟲、卵等各種蟲期越冬,而高海拔地區因氣溫較低,以卵態越冬較多,至3~4月幼果期始向上移動至接穗、果柄、果實等處繁殖危害。依照生活特性在梨樹越冬休眠期施藥防治外,對於種植前苗木及接穗宜使用80%可濕性硫黃加以處理。
梨圓介殼蟲 ( Chrysomphalus ficus Ashmead)
屬同翅目盾蚧科。國外分佈廣泛,大陸各省也均有分佈,寄主植物很廣如梨、蘋果、桃、李、杏、梅等各種落葉果樹和多種綠化植物共150種以上。雌蟲介殼扁平圓形,成蟲體丘圓形呈橙黃色或鮮黃色,年約發生5~6世代,周年繁殖,行胎生繁殖,每雌蟲一生能胎生若蟲54~108隻,初齡若蟲在母體介殼下休息,一定時間後才爬出介殼,行動活潑,在葉上、枝上或果面上選擇適宜場所後將口針插入寄主組織內吸食汁液,固著不動,並分泌腊質形成介殼,經十餘天脫皮後觸角、足、眼等均消失。雌蟲多寄生於枝幹或枝條分叉處、果實的萼凹及果柄附近,雄蟲則常寄生於葉片主脈兩側。梨果被害後先發生黑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嚴重時果面呈龜裂狀。被害之枝條因營養失衡常造成寄接不成活,影響寄接梨產業鉅大,故採收後至嫁接前間宜注意該蟲的防治工作。
二點葉蟎 [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屬蜘蛛綱、蟎形目、葉蟎科。被害植物為蔬菜類、觀賞作物、果樹、雜糧、棉花、草莓及雜草。雌幼蟎體長約0.45公厘,黃綠色,體側各具一大型墨綠色斑紋,雄幼蟎體小呈盾形,體長約0.3公厘,淡綠色或淡黃色。卵圓球形,灰白色透明,孵化後即為幼蟎,黃綠色,此期僅具足三對,經靜止期後脫皮而為前若蟎,此期足增為四對,再經一靜止期脫皮而為後若蟎,受精卵均發育為雌性,未受精卵則一律發育為雄性,各期個體均聚集在葉背危害,受害嚴重者葉背呈褐色捲縮。秋季後,體色逐漸變黃色至桔紅色,冬季成蟎成群集中於樹幹及樹皮縫隙間越冬或遷移至雜草上繼續危害,翌年萌芽後再爬回梨樹上危害,此期體色再由桔紅色回復為淡綠色。每雌蟲每日平均產卵8個,一生可產卵100個左右。此蟎對溫度之適應範圍甚廣,並對殺蟎劑具甚強的抗藥性,為梨樹主要害蟎。4~6月為該蟲發生盛期,宜加以注意並施藥防治,由於具甚強的抗藥性,每次施藥之藥劑應輪流使用。
咖啡木蠹蛾 ( Zeuzera coffeae Niethner)
本蟲屬鱗翅目木蠹蛾科,寄主植物達82種,幾乎所有果樹都受危害,主要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適宜本蟲生長繁殖,梨、桃、葡萄、咖啡等普遍受其危害。年發生二世代,幼蟲期第一代在5~8月間,第二代在10月至翌年3月間,剛孵化之幼蟲行動活潑,自幼嫩枝條或腋芽鑽入,以口器咬一小孔鑽入後沿木質部蛀食,造成一橫環食痕,梨樹水分因而不能上升,造成被咬枝條上部枯萎,幼蟲沿髓部向上蛀食,形成隧道,而糞便即自進孔排出,幼蟲老熟後,開始營造蛹室,將幼蟲隧道封閉脫去最後一次皮而進入蛹期,蛹期為3~5月及8~9月,羽化常於夜間進行,成蟲晝間棲息於枝葉或雜草等蔭蔽處,夜間才開始行動。產卵為間歇性,日夜皆可進行,每次產卵數粒或二、三十粒堆集一起,每一雌蟲產卵數平均560粒,成蟲發生期為4~6月及8~10月。若採用藥劑防治則在5月及9月,惟發現被害株時剪除並燒燬最具經濟效果。
梨綠蚜 ( 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
屬同翅目蚜蟲科。主要寄主為梨、枇杷,年發生八、九世代,在高冷地帶以卵在芽縫或枝條裂皮內越冬。春季新梢伸長時,卵孵化發育為幹母,為有翅型飛散至各處繁殖,以後皆以無翅雌蟲單性繁殖。成若蟲均喜棲息於嫩芽葉背吸食汁液,繁殖甚速,新梢被寄主影響發育,密度高時其排泄物引發煤病,降低商品價值,每年以 4~5月危害最嚴重。宜視發生情形採用推薦藥劑防治。
桑擬輪盾介殼蟲 (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
年發生五世代,分別為3、5、7、8、10月。成蟲產卵於介殼下,約40~180粒,卵期4~10天孵化幼蟲爬出母體,即於母體附近插入口器於樹皮內吸收樹液不再移動,次第分泌腊質物造成介殼。若蟲經三次脫皮成無翅之雌成蟲,雄蟲則經二次脫皮成蛹,再脫皮則成為有翅之雄成蟲,若蟲常在無日光之處集合,吸取樹液,影響果樹生育,降低產量,嚴重時造成枝條枯萎。7、8月間為第三、四世代發生時期,密度高,宜注意防治,否則可影響下年度嫁接成活率。
梨小食心蟲(東方果蛾)[ 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
屬鱗翅目小卷蛾科,又名東方果蛀蛾、桃李折心蟲、桃折梢蟲。寄主植物以梨、蘋果、桃為主,此外還有李、梅、杏、櫻桃、海棠、沙果、山楂、枇杷等。幼蟲除蛀食果實,還能蛀食新梢。危害果實以梨、蘋果、桃、枇杷、李、杏等為多。危害新梢則以蘋果、桃、李、櫻桃為主。梨果實被蛀食後,常引起腐爛不堪食用,嚴重影響品質及產量。台灣年發生代數不詳。雌蛾於桃新梢尖端的葉、葉腋等處產卵,幼蟲孵化後即由心梢下方之2~3葉之葉柄、葉腋處蛀入,被害新梢萎凋枯死。第二代幼蟲大部份仍危害新梢,少數侵害幼果。第三代幼蟲則大部份危害梨果實。幼蟲老熟後在枝條的疤痕內或樹幹翹皮下結繭越冬。
桑粉介殼蟲 [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Green)]
主要危害桑樹,在梨樹一般於花期即出現在花萼部,結果後,棲於果柄與果實之接縫間或果蒂危害,並分泌蜜露引起煤煙狀污斑,果實失去商品價值,嚴重時引起落果。高冷地帶年發生二、三世代,在無果期棲於枝上之粗皮下裂痕間。以卵期越冬,越冬卵於梨開花期開始孵化,而在套袋園往往潛入袋中果上加害,造成大災害。冬季越冬期梨樹幹及地基部使用大滅松或滅大松藥劑徹底防治一次。
梨木蝨
台灣之梨木蝨目前發現的有兩種,其中一種為民國83年首次於和平鄉大雪山林道13公里處梨園發現的黔梨木蝨( Cacopsylla qianli (Yang and Li, 1984)),每年均於10月至翌年2月間發生,成、若蟲棲息於花穗部位危害,數年來經政府採用緊急共同防治,目前田間密度低。另外一種梨木蝨俗稱中國梨木蝨( Cacopsylla chinensis (Li and Yang, 1981)),於民國91年8~9月間和平鄉崑崙山及新社鄉白毛台地區之梨園突然大量發生危害,造成葉片褐枯及落葉。92年4~5月東勢鎮梨樹梨木蝨普遍發生,5月中旬梨山佳陽開始發生,迅速蔓延整個梨山地區,到目前為止已蔓延東至武陵,西至新社,北至苗栗縣的卓蘭,南至南投縣仁愛等地。因此今後掌握梨木蝨的生活習性、族群動態及做好蟲害管理的工作,實為當務之急。
梨木蝨成蟲有冬型及夏型二種,冬型體長3㎜左右,體褐色,有黑色斑紋,前翅後緣有褐斑。夏型體長2.5~2.7㎜ 左右,體呈淡黃綠色,翅上無斑紋。卵為長橢圓形,一端尖細,一端鈍圓,固著植物面。冬型成蟲早春所產之卵為黃色,夏型成蟲夏季所產之卵為乳白色。若蟲體扁圓形,初孵化若蟲體型小,性活潑。第一代初孵化若蟲乳白色,漸轉為綠色。晚秋若蟲褐色,經4次脫皮羽化為成蟲。
梨木蝨主要以若蟲、成蟲刺吸芽、嫩梢、葉及幼果的汁液,影響生育並造成受害葉片褐化、枯死、落葉等現象。若蟲分泌蜜露使葉片、幼果、枝條誘發煤病,果面煤煙污染而影響外觀品質。該蟲年發生多代且世代重疊,以成蟲在樹枝裂縫、切口、雜草、落葉或土隙中越冬。越冬成蟲在3月上旬開始出現活動,2月下旬至4月為產卵高峰,每雌蟲可產卵約300粒。成蟲主要在新梢、葉柄、葉片中脈上產卵。若蟲於春季集中在新梢、未展開的葉內、葉柄及套袋內幼果危害,影響果樹生育及造成果面煤煙。夏、秋季多在葉背刺吸汁液,產生褐枯而提早落葉。
防治方法:1、越冬期間將落葉及雜草集中清理深埋,並以藥劑全面噴灑梨園一次。2、生育期間發現若蟲即以9.6%益達胺溶液1500倍或4.95%芬普尼水懸劑1500倍防治,每隔7天再防治一次。3、第一世代若蟲部份在嫩梢上捲曲之葉內危害,噴灑農藥未能全部殺死,待一週後葉片展開時再施藥一次。4、利用噴水設備或降雨沖洗葉片上的煤污蜜露後再行施藥,添加展著劑可增加防治效果。5、梨木蝨成蟲具有飛翔能力,防治時宜採區域共同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每年梨萌芽後開花期間開始經常巡視梨樹之嫩葉、幼梢、花柄、葉片背部等處,注意梨木蝨的發生情形,一旦發現卵、若蟲,即儘早施藥防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