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草莓病害防治
(一) 草莓青枯病(Bacterial wilt)
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1. 病徵及發生生態
危害整株。本病主要在定植初期發生,發病時下位葉1~2葉片先萎凋,葉柄下垂如燙傷狀,烈日下更為嚴重,過夜後稍可恢復,數日後整株枯死,病株根系大致健全無恙,根冠縱切時中間有明顯褐變。生育後期發病時(3~5月),植株明顯出現萎凋,無法正常結果。定植初期(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最易發生,氣溫下降後病株顯著減少,至翌年3月溫度回升後,病株再度出現。本病原菌以潛伏感染形式存活於留苗之母株內,此等帶菌母株形成之走蔓(Runner)幼苗,已為病原細菌感染,但無法由外觀上鑑別。在9月下旬定植後2個月內,因氣溫尚高,罹病苗容易萎凋死亡,後期即3~5月間之後田間感染所造成。
2. 防治方法
(1) 種植健康苗。
(2) 絕對避免罹病田留苗,即可避免定植初期之青枯病,即使發病低於1﹪,仍可導致定植苗死亡帶來之缺株及3~5月間之嚴重發病。
PPPNewPagPPP
(二) 草莓白粉病(Powdery mildew)
病原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 f. sp. fragariae; Sphaerotheca humuli
1. 病徵及發生生態
危害葉片、嫩莖、花、果柄及果實。嫩葉先受害,葉背產生白色粉末狀孢子,病斑隨病勢進展擴大癒合,嚴重時整個葉背均布滿白色菌絲及孢子,罹病葉緣向上捲曲,葉上表面罹病末期會出現紫紅色不規則狀病斑。平地自2月上旬起即可發現,2~3月間發病最為劇烈,至5月後逐漸消失,高冷地苗圃在夏季亦受危害嚴重。本病原為絕對寄生菌(Obligate parasite),只危害栽培之草莓。病原菌在適當條件之下,僅4~6小時即可發芽感染,1週之內可完成1個世代,氣溫在15~27℃之間最適合本病發生,雨水會沖失分生孢子,不利於發病。平地夏季高溫多濕,病原菌無法生存,因此,每年冬春季白粉病的感染主要來自高冷地苗圃。
2. 防治方法
(1) 夏季苗圃加強防治,於出苗前1~1.5個月開始施藥,每週1次。
(2) 10月中旬定植初期施藥預防1~2次。
(3) 藥劑防治: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
(三) 草莓灰黴病(Graymold rot)
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1. 病徵及發生生態
危害葉片、嫩莖、花、果柄、幼果及成熟果,但萼片、果實、果柄較易出現病徵。罹病組織呈褐色,後期果實上長出許多灰褐色粉末狀孢子。低溫多濕季節灰黴病最易發生,發病主要與雨量之多寡有相關,3月份後降雨日數增加,灰黴病罹病率顯著提高。本病原菌腐生能力極強,除草莓外,寄主植物很多,在各種植體殘株上均能存活生長。適當的環境下,在短時間內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作為2次感染源,分生孢子藉空氣、雨水傳播。
2. 防治方法
(1) 注意清園工作,摘除下來的病老葉及罹病果應攜離田間毀滅。
(2) 藥劑防治: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
(四) 草莓果腐病(Fruit rot)
病原菌:Phytophthora cactorum.and P. citrophthora
1. 病徵及發生生態
危害花、果柄、幼果、成熟果。花及果柄受感染後褐化腐爛,幼果受感染後,罹病部位轉為黑褐色,最後果粒乾枯木乃伊化,硬若皮革故稱為革腐(。成熟果受害部位呈白化水浸狀,病斑擴大,如開水燙傷狀。多雨季節容易發生,農友稱為”水傷”,雨季發生嚴重,北部草莓栽培區,冬季只要有雨,果腐病發病率較低,3~4月春雨來臨後,發病率顯著提高。病原菌游走子(Zoospore)隨著雨水濺潑至果實造成感染。在本省引起草莓果腐的疫病菌至少有2種,分別為Phythophthora cactorum及P. citrophthora,前者在土壤中以卵孢子(Oospore)度過不良環境,俟環境適合時再發芽生長,形成孢子囊及游走子,隨雨水及灌溉水傳播危害。
2. 防治方法
(1) 畦溝鋪放稻殼5公分,減少游走子隨雨水濺潑感染的機會。
(2) 草莓園上方架設白色16網目尼龍網,雨滴無法直接穿透細孔目,破碎的雨滴形成霧狀下降,無法將土壤中病原菌攜離土面,果腐病即易發生。
(3) 藥劑防治: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
(五) 草莓炭疽病(Anthracnose)
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1.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菌可危害葉、葉柄、走蔓、果實及莖冠基部。葉片被害時出現褐色斑,其他部位被害時呈現黑褐色斑,病勢可由葉柄或花梗進展到冠部,使植株枯萎,枯萎株剖開時冠部呈暗紅色,被害部遇高溫時可產生粉紅色黏性分生孢子以滋傳播。高溫多濕時發生嚴重,高海拔處發生輕微,若不加以徹底防治,苗移到較低海拔定植時常枯萎死亡,發生嚴重導致死亡而缺株。
2.防治方法
(1) 苗期加強用藥劑防治可減輕本病之猖獗,定植後有必要時1個月內可噴藥2次。
(2) 藥劑防治: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
(六) 草莓葉芽線蟲(Leaf nematode)
病原菌:Aphelenchoides fragariae (Ritzema Bos) Christie
1. 病徵及發生生態
危害嫩芽。本病原線蟲主要寄生於嫩芽內,侵害生長點,致使葉片皺縮植株矮化,由於心芽受到破壞,常誘發許多不定芽的生長。育苗初期遭受感染者,定植之後往往只開1次花後即不再長新芽,植株停止生長,逐漸死亡。本病原線蟲在田間密度自3月起逐漸昇高,至7~8月間密度達最高峰。本田期僅有零星感染,不會造成嚴重危害。本病線蟲以外寄生形式寄生於葉芽及新長葉片生長點,線蟲隨著寄主植物表面之水膜而移動。因此雨水多,濕度大,溫度高的季節傳染極速,亦可由母株經由走蔓傳染至幼苗。本線蟲世代極短,夏季14天左右即可完成1世代。
2. 防治方法
(1) 苗圃期自7月份起,藥劑防治2~3次。
(2) 幼苗在定植前以40﹪芬滅松(Fenamiphos)乳劑3,000倍液浸漬1分鐘再行種植,或可噴濕心部,待藥水乾後挖取定植之。
(3) 本田期溫度低時不會發生,不必用藥。
PPPNewPagPPP
(七) 草莓黑黴病(Rhizopus rot)
病原菌: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 ex Fr.) Lind
1.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危害成熟果實,罹病果軟化,輕壓時有汁液流出。果實被害初期仍為正常紅色,不久變為褐色,果實表面有白色菌絲,後轉為灰色至黑色,果實組織完全潰爛,表面全被黑色菌絲覆蓋。
2. 防治方法:以冷藏(6℃)為目前可行之法。
(八) 草莓葉枯病(Leaf blight)
病原菌:Phomopsis obscurans (Ell. & Ev.) Sutton
1. 病徵及發生生態
最初在葉表面出現一至數個圓形紫紅色斑點,初期斑點中央呈灰色,斑點在中肋上者呈橢圓形,在葉片邊緣部則為v字形大斑。典型病斑外圍為紫紅色,並有黃色暈環,後逐漸消失,恢復為綠色。病斑內部為淡褐色,中央為深褐色。後期病斑上出現黑色突起小點,為柄子殼。
2.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推薦防治藥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