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class='"loading" + data:blog.mobileClass'>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葡萄病害防治


葡萄銹病
學名: 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 et Syd.
鑑定要領:
    葉背呈現多數小突起,秋季時產生黃褐色粉末狀物為本菌夏孢子,病斑多時可引起落葉。通常發生於成熟葉片。發病初期葉下表皮產生水浸狀斑點,後轉橙黃色至黃褐色,為本菌之夏胞子堆,嚴重受害時引起落葉,影響光合作用,致使養分無法蓄積,樹勢衰弱,影響下一期作葡萄甚鉅。本病發生於6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而以7月中旬至11月中旬發病最嚴重。

葡萄黑痘病
學名:Elsinoe    ampelina   (De B.) Shear
鑑定要領:
    可危害葉、嫩枝及果。果及蔓上病斑為圓形,中央稍凹陷呈灰白色,周圍深暗褐色或鮮紅色或紫色,猶如鳥眼,故又鳥眼病。病原菌早期潛伏於老熟枝條或落葉地枯枝上,至次年春季催芽後感染幼嫩葉片枝條、果實等。初期為褐色針頭狀細點,隨後病斑擴大至約0.5公分大小,並造成葉片穿孔,嚴重時則葉片畸形。枝條罹病時,先呈褐化,隨後罹病處凹陷,變成黑褐色,無法正常發育而造成枝條畸形。果實罹病時,罹病部位不生長,呈暗褐色或紅褐色圓斑,如鳥眼狀,因此又名鳥眼病。

葡萄白粉病
學名: Uncinula    necator   (Schw.) Burrill
鑑定要領:
    在嫩枝及幼果上產生白色或灰白色粉狀物。嫩葉表面初生白色後轉灰白色粉狀物。受害後生育受影響。被害果有些易裂開而腐爛。本菌可在被害部越冬。葉、枝條及果實均可被害,葉片祇發生在上表面,初期為白色圓斑,上有粉末狀分生胞子堆,末期滿佈全葉成暗灰色,如灰塵沾污一般。果實罹病時,初期著生白粉,末期則呈暗灰色,果皮則出現褐色污斑,被害果實組織發育停止,長大後裂果。本病多發生於中溫晚間高濕環境下,尤以通風不良的果園受害較烈,每年5~7月,10~11月間,葡萄開始著果後發生。

葡萄晚腐病
學名: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 Spauld. et Schrenk
鑑定要領:
    近收穫或收穫時被害嚴重。病徵可自果粒大小如豆粒時出現,呈丹形赤褐色稍凹陷,後擴及果實全部組織。表面著生多數黑粒並分泌淡紅色黏汁,為本病病菌分生孢子。果肉軟腐,皮皺而落果,收穫後仍繼續發生。傳播速度極快。主要危害果實,多自葡萄轉熟期開始發生,初期出現黑色細點,隨後呈圓斑狀,邊緣則有不整齊黑色疤痕,隨後病斑中央凹陷,並產生大量粉紅色胞子堆,極易吸引昆蟲叮咬,進而感染健全果粒,除此亦可藉雨水傳播,主發生在5~7月間高溫多濕的環境下,目前栽培品種均呈感病性,常造成嚴重危害。

葡萄露菌病
學名: 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ley et Curtis) Berlese et de Toni
鑑定要領:
    危害葉片、新梢花穗及果梗。發生於多濕時期,被害葉之葉背呈現白黴狀或呈角斑後者中間部轉褐色,病斑多時易引起落葉,花穗被害時呈水浸狀,使其無法結果,危害果梗使果粒脫落。主要發生在葉背面,產生許多白色粉狀胞子堆,稍帶魚腥味,隨後組織壞疽而呈角斑狀;罹病急速時,葉背產胞滿佈全葉,隨後黃化枯萎掉落、嫩莖、花穗、果粒及果軸亦皆可被害,罹病處初呈水浸狀,隨後產胞,組織褐化、果軸罹病時,常腫大扭曲,造成果粒水浸狀褐化,隨後脫落,本病在台灣主要發生在 5~10月間,尤其多雨高濕季節危害尤列。

葡萄葉斑病
學名: Alternaria    alternata
鑑定要領:
    本病主要於高濕多濕時由成熟葉片開始發生。初期葉片產生針頭狀褐色小斑點,病斑周圍淡化,後期病斑擴大,形成褐色乾枯壞死組織。
Alternaria葉斑病祇見於金香品種,初期葉背呈鼠灰色斑點,隨後擴大並在斑塊處褐化成不規則病斑,嚴重時落葉,本病多發生於5~7月間。但可繼續發病,至天氣轉冷才消。

葡萄苦腐病
學名:Greeneria    uvicola   Punithalingam
鑑定要領:
    本病危害葉片、枝條及果實,葉片罹病時初期呈細點型黑色病斑,以後逐漸擴大形成紅褐色或黑褐色塊斑,周圍偶有黃暈,其上著生大量黑點是為分生胞子堆。枝條罹病時呈灰褐色或紅褐,在與健全組織交接處呈黑色,並稍有凹陷。每年5、6月間,氣溫轉高時病枝從下位葉開始掉落,並向上枯萎終至死亡,果實罹病初期出現針頭狀細小斑點,以後病勢進展停止,至糖度約12 Brix 以上才嚴重發生。夏果5月上旬至9月上旬,冬果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葉片罹病時初期呈細點型黑色病斑,逐漸擴大形成紅褐色或黑褐色塊斑,周圍偶有黃暈,其上著生大量小黑點是為分生胞子堆。枝條罹病時呈灰褐色或紅褐色,在與健全組織交接處呈黑色,並稍有凹陷。每年5、6月間,氣溫轉高時病枝從下位葉開始掉落,並向上枯萎,終至死亡。果實初期,出現針頭狀細小斑點,以後病勢進展停止,至糖度約12°Brix以上才嚴重發生。

葡萄根瘤線蟲
學名: 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Chitwood
       Meloidogyne    javanica   (Treub) Chitwood
鑑定要領:
    本線蟲二齡幼蟲侵染葡萄植株根部引起明顯的腫狀根瘤,往往數個腫瘤連結成疣塊狀,引起根系腐敗,影響根部對營養分吸收,易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

葡萄灰斑病
學名: Cristulariella    moricola
鑑定要領:
    本菌寄主範圍廣泛,舉凡楓香,楊桃等均可被害,田間義大利品種發生嚴重。發病初期僅見細小褐色小點,隨後迅速擴大,約3~4天便可擴及全葉,病斑呈灰綠色或灰褐色,偶具輪紋,在侵入後3~4天便可見葉背產生許多肉眼可見白色一根根豎起的胞子束。是為第二次感染源,罹病嚴重的葉片,在葉脈處也會形成黑色菌核,在台灣,發生時間約在6~10月間。發生地區則局限在東勢,新社,埔里等較涼冷的義大利葡萄栽培區。

葡萄灰黴病
學名: Botrytis    cinerea
鑑定要領:
    本病可危害葉片,果軸及果粒。早春多雨冷濕時易發生。初期葉片呈褐色焦枯,中間碎裂。果實罹病則呈淺褐色壞疽,隨後軟腐,並在其上產生許多淡褐色分生胞子,易隨病果流出的汁液而污染其他果粒。果軸早期罹病呈淡褐色軟腐,造成落果,但若果粒稍大則罹病部位被限制,逐漸變成灰黑色之不整齊病斑。

葡萄枝枯病
學名: Phomopsis    viticola
鑑定要領:
    當年枝條發病時多見於葉痕處,顏色變成暗褐色或黑色,並向枝條深處形成暗褐色壤疽,直達髓層,隨即枯死,全部過程約須4個月,結果母枝或主幹上發生時,視罹病程度而在不同生育期發生枝枯的現象,病原菌在病斑處產生許多胞子堆,而鄰近組織仍可生長,因而造成不規則腫瘤,而有"腫瘤病"之稱。罹病枝條往往產生類似嵌紋病徵節間縮短,葉片較小。

葡萄房枯病
學名: Physalospora    baccae
鑑定要領:
    義大利,金香較感,巨峰則次之。發生在葡萄轉熟期,病勢進展緩慢,首先自果粒尾部發生淺褐色圓斑,隨後變成黑色,並在病斑處產生大量柄子殼。嚴重時自果粒,小果軸而主軸整個枯萎褐化,造成房枯病徵,偶亦可感染枝條造成枝枯。病原在落地枯枝上形成大量子囊殼。

葡萄白腐病
學名:Coniella    diplodiella
鑑定要領:
    本菌侵害葉片、果粒、果軸、幼嫩枝條,而造成葉斑、果腐、房枯、枝枯等病徵,葉片上多自葉片邊緣水孔或露菌病感染所造成的傷口處侵入,初呈淡白褐色小點,多濕高溫時病斑迅速擴大,約四天便可造成落葉,受害果果皮呈淡白色軟腐狀很快全果變色,此時極易招引果蠅叮咬,約四天後可在病果上看見許多淡白色突起小瘤,是為病原菌柄子殼,潮濕及傷口是本病猖獗的二個必備條件,因此多發生於梅雨期及颱風後。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