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class='"loading" + data:blog.mobileClass'>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番茄病害防治


一、毒素病  (virus diseases):危害蕃茄毒素病之病毒有,煙草嵌紋毒素病、胡瓜嵌紋毒素病、馬鈴薯Y病毒、馬鈴薯A病毒、捲葉病毒等。病徵為上葉不展、褪色、萎縮,葉產生黃綠色斑點枯死;可由昆蟲、機械傳播。
(一)、病徵:新葉葉脈透明化,成濃淡綠嵌紋,小葉變小甚或成絲狀,莖矮化或成叢生狀,花易落,果變劣,減產。田間常由下列多種病毒複合感染。
(二)、病原:
1.番茄嵌紋病:番茄嵌紋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煙草嵌紋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tomato strain)造成葉片嵌紋,植株矮小。ToMV經由種子、土壤及機械傳播。
2.胡瓜嵌紋病:由胡瓜嵌紋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造成葉片細小如細繩狀。CMV經由蚜蟲非持續性傳播。
3.番茄捲葉病:由番茄捲葉病毒(tomato leaf curl virus,TLCV)造成葉片向上捲曲,植株淡黃色。TLCV經由嫁接或白飛蝨傳播。
4.番茄斑點萎凋病:由番茄斑點萎凋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造成幼葉呈赤褐色,之後出現細小黑色斑點,生長點枯死,植株萎凋死亡。TSWV經由種子及薊馬傳播。
5.番茄斑駁嵌紋病由馬鈴薯病毒A(PVA)引起,PVA經由機械傳播或蚜蟲傳播
6.番茄條斑嵌紋病由馬鈴薯病毒X(PVX)引起,PVX經由機械傳播。
7.番茄皺縮嵌紋病由一種雙子星病毒(tomato leaf crumple Geminivirus)引起,本病毒經由飛蝨傳播。
8.馬鈴薯病毒Y(PVY)造成葉片扭曲,葉尖壞疽,PVY可經由機械、蚜蟲傳播。
(三)、發病生態:
(1)病毒存在多種寄主上,接種源廣泛存在田間。
(2)CMV、PVA、PVY主要經由蚜蟲媒介傳播。TMV藉由種子、機械、土壤傳播。PVX藉由汁液機械傳播,不經種子、土壤傳播,亦不經由蚜蟲媒介傳播。TLCV及雙子星病毒經由飛蝨傳播,TSWV經由薊馬傳播。
(四)、防治方法:毒素病尚未有藥劑防治。
(1)自健株採種,並使用無病毒種子,不宜單獨提前種植,
(2)苗床用溴化甲烷消毒以防TMV經由土壤傳染。
(3)畦面覆蓋銀灰色塑膠布
(4)種子可用血清檢定是否得毒素病,採用無病種子。種子亦可用熱風處理70-75℃或用3-10%磷酸三鈉浸20分鐘,再用水洗淨。晒乾,以防TMV經由種子傳染。
(5)拔除病株及周邊其他寄主(茄科雜草、植物)。
(6)接觸過病株或抽煙的手,應洗淨後方可進行摘心、摘芽等工作,以免機械傳染。
(7)徹底防治媒介昆蟲(蚜蟲、飛蝨)。選用25.3%美文松乳劑1000倍,50%達馬松溶液1000倍稀釋液防治。

二、青枯病(bacterial wilt):危害茄科作物,可由細菌狀態存在土壤數年,高溫下發病。發病初期整株迅速枯萎,不再回復,最後枯死,發病時應停止灌水、減少進入園中次數,拔除病株並調整土壤pH值至7。種植前避免選擇前作是茄子的土壤,最好與水稻輪作。
(一)、病徵:本病為維管束病害,發病初期在下位葉的葉柄首先呈現下垂,而後葉片漸次萎凋,同時莖部也常出現不定根。因青綠的植株快速萎凋而漸枯死,所以稱為『青枯病』。橫切被害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色,以手擠壓,有乳白色黏性的菌液溢出。如切取被害莖0.5-1公分放入盛有清水透明玻璃杯中,經數分鐘後,大量病原細菌由切口流失到水中而呈乳白色煙霧狀可精確診斷青枯病,並可與引起相似萎凋病、維管束褐變的其他真菌性病害區別之。
(二)、病原: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
(三)、發病生態:青枯病是由土壤傳播病原菌,因此,土壤是最主要的感染源。乾燥、淹水土壤及酸性土壤均不適宜其生存。生存在土壤中的病原菌由根部的傷口侵入植株內,蔓延於維管束木質部使植株萎凋死亡。罹病株可由根部釋放多量病原菌到土壤中再感染鄰近健康植株根部。病原菌除隨幼苗傳播外,附著土壤之鞋子及農菌也可傳播病原菌。高溫、多溼季節最適宜發病,溫度低於20℃不容易發病。土壤中之根瘤線蟲常促進病原菌之感染率而增加病害發生。
(四)、防治方法:目前尚無實用而有效的農藥可防治青枯病,以下所述為一些可行或尚待發展的預防措施
(1)栽培抗病品種:如台中亞蔬四號或花蓮亞蔬五號,高抗品種尚待育成。
(2)使用健康移植苗:移植前徹底檢查苗株健康與否。
(3)輪作:與非寄主作物輪作,尤其與水稻輪作最為有效。
(4)生物防治法:根部的拮抗細菌對青枯病菌具有相當強的抑制作用,如能選到實用於田田間的拮抗菌株,則會有良好之防治效果。
(5)施用土壤添加物:施用SH添加物為可行之道。
(6)其他耕作措施:休閒時翻土日曬或灌水淹土,清除田間餘留的病株或雜草,避免發病田再種植,避免灌溉水由發病田引入及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處種植等措施,皆可預防或減輕青枯病發生。

三、細菌性斑點病(bacterial spot):感染莖葉及果實,在高溫(30℃)多溼下發病;本病由種子傳播。
(一)、病徵:本病可危害葉片、葉柄、莖、花序及果實。首先在葉片上引起水浸狀小斑點,隨後逐漸擴大為直徑2-3公厘之不規則圓形病斑,顏色由黃綠轉為深褐色,最後變為壞疽,中央呈灰褐色。在莖部呈灰到黑色,圓形到長窄形病斑。果實上首先亦出現水浸狀斑點,初期周圍往往具有白色暈環,病斑擴大後,暈環消失,病斑轉為黑褐色,呈瘡痂狀,中央凹陷,且邊緣稍有隆起。
(二)、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 (Doidge) Dye
(三)、發病生態:本病發生適溫為24-30℃。病菌之感染需高溼度,因此溫暖多溼季節最容易發生危害。連續風雨的天氣,藉雨水飛濺,能迅速傳播而造成嚴重危害。本病可由罹病的種子傳播,也可經由田間餘留的病株或其他中間寄主,而作為下一季之感染源。
(四)、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種:農藝特性良好且適合本省消費習性之抗性品種尚待培育。
(2)種子處理:種子以1.3%次氯酸鈉溶液浸一分鐘或56℃處理30分鐘以消除種子上之病菌。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7天再施藥一次連續三次。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參考使用27.12%三元硫酸銅水懸劑500倍,可減少病害之危害。
(4)注意田間衛生:田間殘留之病株、雜草等必須清除,以減少感染源。

四、幼苗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立枯病)
(一)、病徵:本病在高溫多溼下易發生,被害幼苗呈腰折狀。多溼時上面著生白色黴狀物,為本菌之游走子囊。被害苗極易死亡,被害未死苗移植後生育受阻;一般田間植株不受害。本病菌寄主範圍極廣。本菌也常感染本省高冷地夏季番茄形成類似晚疫病之水浸狀病徵。
(二)、病原: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三)、發病生態:病原菌菌絲生長及游走子發芽最適溫均為28℃,孢囊釋放游走子最適溫為8-12℃。台灣地區全年皆適於本病的發生,春夏季節雨水多時,本病蔓延迅速,常常嚴重發生危害。
(四)、防治方法
(1)選栽抗病或耐病品種。
(2)做好灌溉及排水管理,減少病害發生。
(3)藥劑防治:任選一種藥劑防治,播種前1~2天灌藥,若發病時每10天灌藥一次。以澆水器均勻淋灌於苗床土壤。濃度提高會發生藥害;需有防雨設備;本病僅為害幼苗,高溫多雨時易發生;限苗期使用。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 3000倍、25%依得利乳劑1500倍。5%本達樂(Benalaxyl)粒劑,每植穴0.02公克,定植前施藥一次,經10天後再施藥一次,共二次。

五、果實疫病(fruit rot, buckeye rot)
(一)、病徵:初期病徵呈現褐斑在果實與土壤接觸處。綠果或成熟果均可經由未受傷表皮感染。當病斑擴大時,表面呈現窄黑褐帶與寬淡褐帶相間的同心輪紋,往往可涵蓋半個或半個以上的果實,病斑表面及邊緣均光滑而且與健全部界線亦不很明顯,最後果實會腐爛掉。若溼度夠,白色棉絮狀的菌絲會出現在病斑上。病原菌不感染葉部。
(二)、病原: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
(三)、發病生態:本病害多發生在溫暖潮溼氣候下,病原菌靠雨水之飛濺傳播。土壤過溼或土壤溫度在18-30℃是病害傳播進展的主要條件。接觸土壤之果實為主要受害者。土壤中病果或殘體均為良好的感染源。
(四)、防治方法
(1)儘量使用高畦,避免種於排水不良之地。
(2)與非茄科作物輪作。
(3)使用支架栽培,覆蓋稻草或塑膠布,以減少感染。
(4)藥劑防治:參照晚疫病藥劑防治。

六、晚疫病(late blight):可感染全株,根部除外,產生青黴色病斑,在低溫(20℃上下)多溼時發病,本省常於12月下旬-3月發病。
(一)、病徵:發生於葉、莖、及果實,在葉上發生暗綠色水浸狀大形病斑,多雨時腐敗,病由下位葉開始,漸漸侵害上葉。莖亦發生暗褐色腐敗病斑,可致植株倒伏。在葉、莖的病斑上,遇溼度足夠,可產生白色黴。果實內部並出現雲紋,病部周圍顏色較淡,被害可蔓延至果實內部,但並不軟腐,只發生於未熟果。
(二)、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
(三)、發病生態:當相對溼度接近100%,溫度在16-22℃之間,最適合病原菌產孢。游走孢子在相對溼度80%以下,3-6小時即失去活力。孢子囊的發芽釋放游走子需要葉面有水分存在,溫度10-15℃最佳。發芽侵入寄主組織則以15-25℃之間最好。侵入後則以17-21℃生長最快。它是經由寄主角質層或表皮細胞侵入寄主體內而較少由氣孔侵入。然後在細胞間隙生長而產生吸器進入葉肉細胞內。
(四)、防治方法
1.選用健康的番茄種子,確定播種用之種子不被晚疫病菌污染,更不要種植來路不明的番茄種子。
2.改善田區排水與通風條件,或利用簡易遮雨設施,可以顯著減少病害發生。
3.化學防治:於12~4月間,請農友密切注意氣象預報,當可能連續下雨前及下雨後,不論晚疫病是否以已發生,應施行藥劑防治。藥劑選擇請參考最新版植物保護手冊,任選50﹪達滅芬可濕性粉劑4000倍、80%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400倍、75%四氯異苯睛可溼性粉劑600倍稀釋液防治;83﹪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兼防早疫病及細菌性斑點病。23﹪亞托敏水懸劑 1000倍,兼防葉黴病及其他真菌病害。
4.「滅達樂」原是優良的疫病防治藥劑,但試驗已證實,本病菌對該藥劑已產生強的抗藥性,因此,應暫停使用該類型的藥劑於本病的防治。
5.發現罹病組織應立即剪除,並集中燒燬或掩埋,以減少感染源。

七、早疫病(early blight, 輪紋病):在老葉上發病,也可感染幼葉,產生輪狀斑點,可經由種子傳播。
(一)、病徵:本病又叫輪紋病,它可危害番茄,馬鈴薯,茄子及番椒等十幾種茄科植物, 但以前兩種作物發生最普遍。馬鈴薯或番茄的任何生長期均可危害。最明顯的病徵是由下位葉開始感染,呈暗褐色小斑點,而後形成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的同心輪紋病斑,周圍常有黃暈。然後多數病斑聚集一起使葉片逐漸轉黃,而後乾枯脫葉。莖及葉柄之病斑為細長的灰褐色同心輪紋斑,番茄果實受害後形成黑色同心輪紋病斑。
(二)、病原: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
(三)、發病生態:病原菌以菌絲或孢子在土壤中、作物殘體上或其他多年生寄主上生存。它可以藉病果或罹病種子傳播。種子發芽時,它便可侵入幼苗。分生孢子可在病斑表面形成,藉風、雨、流水、農具、昆蟲或其他的動物傳播。它是由氣孔或角質層直接侵入。當25-30℃最適合病原菌侵入寄主體內,因此高溫多溼環境下病害進展極為迅速。
(四)、防治方法
(1)選栽抗病品種及由無病果植株採種。
(2)實行輪作,與馬鈴薯、茄子、番茄及番椒以外作物輪作。
(3)徹底清除作物殘留物及剷除田邊雜草,減少感染源。
(4)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 7天施藥一次。藥液應噴射於葉片之上下兩面;可加展著劑。10%保粒黴素(甲)可濕性粉劑800倍,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本藥劑加展著劑出來通CS-7 3000倍。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1000倍、83﹪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

八、白粉病(powdery mildew)
(一)、病徵:病斑通常首先出現於老葉,上表面呈淡綠到鮮黃小斑點。當病勢再進展時,便會轉變成大小不等的白粉狀斑點,許多斑點聚合在一起,形成大白斑,此即病原菌的菌絲,分生孢子及分生孢柄,上下表面均可見到。當一個葉片出現多數大病斑時,整個葉片有如蓋滿白色滑石粉狀,甚至引起葉肉組織壞疽,葉片乾枯。
(二)、病原:Oidiopsis sicula Scalia (teleomorph: Leveillula taurica (Lév.) G. Arnaud)、Erysiphe cichoracearum de Candolle
(三)、發病生態:病原菌寄主範圍相當廣泛,E. cichoracearum屬於表生菌絲白粉病菌。但是O. sicula的分生孢子發芽後,發芽管由氣孔侵入而在細胞間隙繁殖,分生孢柄自氣孔長出,分生孢子一次產生一個。它的有性世代可產生子囊及子囊孢子,以利度過不良環境。分生孢子藉風吹散,隨著氣流而傳播。當相對溼度在52-75%,溫度在25.5℃時最適合分生孢子的發芽。因此,溫暖及乾燥環境下,本病往往進展及為快速,造成嚴重危害。
(四)、防治方法
(1)選栽抗病或耐病品種。
(2)藥劑防治:目前並無推薦之防治藥劑可供參考,但可以參考胡瓜白粉病之防治藥劑,使用10.5%平克座乳劑3000倍稀釋液防治,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6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或5%三泰芬可溼性粉劑600倍,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九、炭疽病(anthracnose)
(一)、病徵:初期病徵出現於熟果呈圓形,水浸狀且下陷之病斑。當病斑完全擴大後,呈深褐色到淡褐色下陷,並可見到黑色真菌組織。隨後由淺黃色到橙紅色的分生孢子盤形成同心環於病斑上。嚴重時,未熟果也會被感染也會出現典型病徵。除果實外,它尚可危害葉、莖。葉部病徵呈圓形,小型之壞疽狀,被一層黃暈所包圍。
(二)、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 in Penz.
(三)、發病生態:炭疽病分布廣泛,寄主範圍很廣,噴灌栽培、多溼環境或雨季期間常促進炭疽病發病及流行。發病適溫為26-28℃。本病害傳播可靠種子。分生孢子藉雨水飛濺、病株殘體、工人、器具及昆蟲亦可傳播。分生孢子發芽後,發芽管可產生吸器而附著在果實表面上。在良好環境下,感染栓自吸器產生再侵入寄主角質層而引起感染。再次感染可來自葉及果實表面產生的分生孢子。
(四)、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或耐病品種。
(2)選用無病種子,以減低初次接種源。
(3)避免不需要的過量灌溉或噴灌。
(4)目前並無推薦之防治藥劑可供參考,但可以參考甜椒炭疽病之防治藥劑使用。睛硫錕水懸劑7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10天施藥一次,共三次。因甜椒果面光滑,須加展著劑,以增強藥效,採收前4天停止用藥。自開始結果起,每10天噴殺菌劑一次,以減少潛伏感染,參考施用藥劑如5%三泰芬可溼性粉劑,75%四氯異苯睛可溼性粉劑600倍及80%鋅錳乃浦可溼性粉劑。
(5)果實成熟立即採收,可減少潛伏感染的出現。

十、果實腐敗病(Phomopsis blight, fruit rot)
(一)、病徵:常危害且表現病徵於辣椒及茄子的成熟果實、莖、葉及番茄的莖及果實。但以辣椒及茄子被害最普遍而且嚴重。果實初期病徵為淡色軟化、下陷。單一病斑會擴大,幾個病斑聚合在一起,最後影響整個果實。後期病斑黑色皺縮與健全組織分隔明顯而且上面長滿黑色細小柄子器,有時會呈現似同心輪紋,這有助於診斷。辣椒果實受害後期表皮組織呈灰白色與炭疽病之黑褐色有很大差異。
(二)、病原:Diaporthe vexans (Phomopsis vexans)
(三)、發病生態:尚不明瞭。
(四)、防治方法
(1)種植健康無病種子減少初次接種源。
(2)種植前,種子以50℃溫水消毒30分鐘。
(3)清除病株病果,以減少接種源。
(4)藥劑防治:以80%鋅錳乃浦可溼性粉劑定期於結果後噴灑之。

十一、黑黴病(black leaf mold, Cercospora leaf mold)
(一)、病徵:
    初期病徵在下位葉的下表面出現灰白色小斑點,嚴重危害時,這些病斑聚合在一起成為大片病斑。隨著病勢的進展,病斑顏色逐漸轉變成灰褐色至黑褐色,此乃病原菌分生孢柄及分生孢子,因此叫黑黴病。這一特徵容易與葉黴病(leaf mold)區別。至後期,病原菌的這些黑色組織蓋滿葉背甚至於蔓延至上表面,造成罹病葉乾枯,但不容易落葉。除葉子之外,病徵尚可出現於葉柄、莖部,但尚未發現危害果實。本病原菌亦可感染茄子及甜椒,對這兩種作物之危害尚不普遍發生。
(二)、病原:Pseudocercospora fuligena (Roldan) Deighton
(三)、發病生態: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靠雨水飛濺、流水或機械等傳播。它的分生孢子發芽後,經由葉片氣孔侵入。28℃最適合其生長及產孢,因此溫暖、潮溼的環境有助於病害之進展。
(四)、防治方法
(1)所有罹病植株殘體在收穫後必須清除燒燬或犁入土壤中。
(2)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尤其龍葵所減少接種源。
(3)適當耕作管理,力求番茄園通風,以降低病害嚴重度。
(4)藥劑防治:以80%鋅錳乃浦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混合50%免賴得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於病害發生後兩週噴灑一次,可有效防治。

十二、番茄斑點病(target leaf spot)
(一)、病徵:主要危害葉、葉柄,但莖、果實亦可被害。初期呈現細小之壞疽狀斑點,然後壞疽面積擴大而周圍有一圈黃暈。中間呈現明顯之同心輪紋。嚴重被害時,葉子枯死而掉落。果實被害產生褐色乳酪般的同心輪紋。一般其病斑大於黑斑病之病斑。
(二)、病原: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M.A. Curtis) C.T. Wei
(三)、發病生態:高溫多溼之環境較適合本病之發病與感染。它產生之分生孢子可藉風、氣流、雨水等幫助而傳播。
(四)、防治方法
(1)採用抗病品種,
(2)清除罹病殘株,
(3)藥劑防治:參考使用,可參考番茄葉黴病之防治藥劑鋅錳乃浦使用。

十三、番茄葉黴病(leaf mold)
(一)、病徵:主要危害葉及莖,其次為花及幼果。初期病徵葉背面呈現不明顯之灰白色小斑點。在潮溼環境下,這些病斑之下表面生紫褐色之黴狀物。病斑初呈圓形,後因葉脈阻止呈不正形,表面呈淡黃色,背面轉為黃褐色至灰紫色,後期葉捲而枯死。
(二)、病原:Fulvia fulva (Cooke) Cif. = 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
(三)、發病生態:高溼時,分生孢子自葉背病斑產生後,隨氣流或雨水接觸而傳播,有時亦可附在種子上。當溼度高達90-100%,且溫度為18-26℃時最適合其感染。
(四)、防治方法
(1)採用抗病品種,
(2)藥劑防治:任選一種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一次,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80%錳乃浦可濕性粉劑 400倍;80%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500倍。

十四、萎凋病(Fusarium wilt)
(一)、病徵:若苗期罹病,會迅速萎凋死亡。較大植株罹病時,常延遲至結果期才發病。厚膜孢子發芽後,發芽管直接至根尖或自傷口侵入。最初病徵為葉脈透化及偏上生長,並由下位葉開始向上逐漸變黃萎凋,往往病徵只顯現於植株的一邊。隨後葉柄下垂,整株枯萎死亡。受害的根部在較小的支根上出現黑褐色病徵。若剖開植株縱橫切面,可見維管束明顯褐變。病原具高度專一性,只危害番茄。近年來,本省加工番茄或生果番茄常遭此病危害,相當值得重視。
(二)、病原: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end.:Fr. f. sp. lycopersici (Sacc.) W.C. Snyder & H.N. Hans.
(三)、發病生態:病原菌靠土壤、種子傳播外,它的分生孢子尚可藉風或水傳播。在27-28℃及酸鹼值7-8最適合它的生長。病害發生最適合土溫為28℃,因此番茄發育的最適溫度也是病害發生最有利溫度。
(四)、防治方法
(1)栽種抗病品種。
(2)用清潔土壤育苗或用蒸氣消毒。
(3)調整酸鹼值為6-7。
(4)種子消毒:以一毫克50%免賴得可溼性粉劑處理一公克種子,可有效防治本病發生。

十五、白絹病(Southern blight):感染莖的基部,有白色絲狀的菌絲,在高溫多溼以及通風排水不良時易發病。
(一)、病徵:病原菌的菌核發芽後,沿土壤表面而產生白色菌絲,自寄主植物之地際基部侵入感染,引起該部位的腐敗,致使地上部呈現黃化萎凋、死亡。若在分枝莖部感染則造成枝條萎凋乾枯.當危害到果實時則會引起果實腐爛,產生白色菌絲,然後形成細小白色菌核,最後變為較大的褐色菌核。
(二)、病原:Sclerotium rolfsii Sacc. (teleomorph: 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
(三)、發病生態:本病原菌為多犯性的土壤傳播病原菌,寄主範圍非常廣泛,本省有47科129種作物可被感染。它是一種完全生長在土表的微生物,依賴植物殘體獲取養分才能生長。無寄主植物在田間仍可生存五年以上。本病原菌靠流水、病土、工具或混在種子之菌核而傳播之。高溫及高溼度最適合它的生長,因此夏季番茄及番椒常遭嚴重危害。它在培養基最適生長溫度為30-35℃,13℃以下很少引起感染。酸性的砂土含氯低較有利於病原菌的生長。
(四)、防治方法
(1)發病嚴重之農田,宜進行徹底的輪作,實行4-5年栽培水稻。
(2)選擇不具酸性且排水良好之土地種植。酸性土壤於種植前宜施用石灰調整酸鹼值。
(3)注意田間衛生,宜清除罹病株並燒燬之。
(4)太陽光熱足夠地區,種植前植畦灌水後可覆蓋0.25公厘透明塑膠布,利用太陽能消滅土表殘存之病原菌菌核。
(5)藥劑防治: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5000倍,定植後每株灌注200公撮,15天後再灌注一次。

十六、立枯病(Rhizoctonia damping-off, stem canker, soil rot)
(一)、病徵:幼苗或種植後半個月內最容易發生本病,在近地面之莖部變黑褐色乾燥狀隘縮,植株倒伏而枯死。
(二)、病原: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teleomorph: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A.B. Frank) Donk)
(三)、發病生態:一般在高溫潮溼及早期種植時較容易發生。
(四)、防治方法
(1)避免太早種植,
(2)拔除病株,
(3)參考使用30%殺紋寧溶液1000倍稀釋液。

十七、線蟲病(nematodes) 由前作之根或卵傳播,根瘤線蟲在根部形成根瘤,阻礙養分輸送及水分運輸,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枯萎甚至死亡。
(一)、病徵:通常,遭受根瘤線蟲危害後,地下部根系呈現根尖萎縮,罹病組織分化成腫狀瘤,常多數連在一起,呈不規則腫狀瘤。後期根系腐敗。地上部則生育不良,呈現萎化、黃化、缺鎂、葉片數少、小葉、捲葉、結果不良、果實畸形等徵狀。
(二)、病原:危害本省茄科蔬菜的線蟲種類,主要有根瘤線蟲(Meloidogyne spp.)、根腐線蟲(Pratylenchus spp.)及腎形線蟲(Rotylenchulus reniformis)。以前者危害最嚴重。根瘤線蟲以M. incognita發生危害最普遍,M. javanica次之,而M. arenaria及M. hapla發生較少。
(三)、發病生態:因為本省茄科蔬菜作物多種植於砂質土、砂質壤土、壤土甚至黏重土或堰土的排水良好地區。在這些環境條件下,適合根瘤線蟲孳息繁衍。由於根瘤線蟲的危害,常降低寄主對某種重要病害如青枯病、白絹病等之抵抗力。根瘤線蟲是以二齡幼蟲侵害寄主根部。它是以卵或幼蟲度過不良環境。土溫20-30℃是其生長最適溫度。因為根瘤線蟲寄主廣泛,往往前期作物是瓜類、豆類、根菜類或莖菜類等作物而提高了土壤中線蟲密度。其次,種苗健康與否對日後之發育亦甚重要。再者,農友為提高收入採行之間作常為根瘤線蟲製造良好接種環境。
(四)、防治方法
(1)與水稻或牧草輪作,甚為有效。
(2)土壤消毒:利用透明塑膠布覆蓋之太陽能土壤消毒法行之。亦可利用土壤燻蒸劑如好達勝、氯化苦、邁隆等在適當土壤溼度下施行。
(3)藥劑防治:參照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藥劑及施用方法處理。移植當日畦上應開溝深15公分條施之,施藥後可立即栽植。限於移植當日施藥。75%福賽絕乳劑600~1000倍;10%福賽絕粒劑,每公頃 20公斤;10%托福松粒劑,每公頃 15~20公斤;80%滅線蟲乳劑,每公頃100公斤(全面處理);10%歐殺滅粒劑,每公頃 20~40公斤(植清處理);10%歐殺滅粒劑+24%歐殺滅溶液配合使用,每公頃 20公斤和2公升,在移植後第20天及第40天,以深液行葉面施藥;3%加保扶粒劑,每公頃60公斤;10%芬滅松粒劑,每公頃 30公斤;70.6%普伏松乳劑,每公頃3公升。
(4)生物防治:可於植前施用以幾丁質為主的有機添加物配料,加入幾丁質溶解性放射線菌,以破壞線蟲卵殼中的幾丁質,達到抑制二齡幼蟲之孵化,降低線蟲密度之目的。
(5)栽培萬壽菊等拮抗作物,降低線蟲密度。

十八、果頂腐敗病(blossom-end rot, 尻腐病):是一種生理障礙所引起的病,為缺鈣所引起的,在果頭引起水浸狀腐爛,可以施用有機質、石灰、少施鉀來預防。
(一)、病徵:最初在果實末端成水淨狀,病斑擴大且果實末端腐爛果肉皺縮,果皮變黑而革質化。
(二)、病因:缺乏鈣質。硝酸鈉或硝酸銨施用過量時,會加重本病的發生。與土壤水分過度缺乏,蒸散作用急遽變化有關。氮過多,磷過少,本病發生增加。
(三)、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性品種。
(2)種植前,施用石灰。
(3)栽培地應有足夠有機質。
(4)勿偏用氮肥,應使用N:P:K=4:12:4 。
(5)結果期,勿使缺水,使田間供水平衡。
(6)撒佈氯化鈣1000倍液,每週一次,採收前4天停止。

十九、果實雜斑病(gray wall, internal browning)
(一)、病徵:維管束,果面褪變,黑條多位於照面。果實著色不良,殘綠,組織變硬,果皮組織凹陷,光澤變硬,著色不良。二者失去食用價值。
(二)、病因:黑變:日照不足,低溫、多肥、過溼、缺鉀,氮素代謝異常,亞硝酸聚積,影響解醣作用,根呼吸障害,與品種有關。白變:TMV感染的shock反應,即抗TMV低的品種易發生。
(三)、防治方法
黑變:(1)選擇抗病品種。(2)透光、疏植。(3)多用銨態氮,注意缺鉀問題。(4)注意灌溉勿過溼。
白變:(1)選用抗TMV品種。

加入Facebook『台灣農業百科』粉絲團

0 意見:

張貼留言